語言
獨立以后,政府機構一直采用英語作為社群之間的溝通和教學語。自1979年由新加坡政府主導的"講華語運動"(類似于中國的"推廣普通話")之后,華語成為新加坡華裔的母語。新加坡民間也通行各種漢語方言,比如:莆田話、粵語、潮州話、客家話、閩南語、福州話、海南話等。
文字
新加坡官方使用與中國一致的簡體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間曾短暫擁有自己的漢字簡化標準,民間以簡體字為主但偶爾也會出現繁體字與簡體字混用的現象。新加坡的官方文字為英語,因此公函、商務往來和其他經濟業務性質的書信通常以英語為主。
文化傳承
早期離鄉背井到新加坡再創家園的移民者將各自的傳統文化帶入新加坡,各種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不僅創造了新加坡今日多民族的和諧社會,也留下了豐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華人,刻苦耐勞的精神底蘊,勤奮實干的創業精神。他們與各族和平相處,積極融入、反饋于當地社會。中華文化精髓也深深影響著新加坡的生活型態。如歡欣多彩的農歷新年,或慎終追遠的清明節和傳統祭祖普渡的中元節。當然風行于華人文化的風水之說,也可反映在新加坡的多項建筑設計里面。
新傳媒電視臺拍攝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新加坡電視劇,注重介紹新加坡華人先輩如何飄洋過海來到南洋,以及一群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老新加坡的故事,比如《霧鎖南洋》 《和平的代價》 《出路》 ,還有以各個籍貫的華人下南洋打拼的劇情片《潮州家族》 《客家之歌》和 《瓊園咖啡香》。《潮州家族》主題曲《潮水的承諾》交由歌神張學友演唱,"擁抱征途里的巨浪驚濤/迎接風雨中的幾許爭斗/走遍天涯海角去追求我所有"。演唱者,用他那純凈的聲音將懷舊而凄美的曲調演繹的天衣無縫。透過電視劇,年輕的新加坡人看見了祖先離鄉背井,不屈不撓地掙扎求存的最真實面貌。
娘惹文化
東南亞有個峇峇娘惹(海峽華人)族群,是數百年前中國移民和馬來女人所生的后代,主要在檳城、馬六甲、新加坡和爪哇一帶。男的稱為峇峇,女的叫娘惹。峇峇娘惹保存的中國傳統習俗來自歷史的某段時空,然后停格了,后來加入了馬來文化習俗的影響,所以不等同于中土文化。新傳媒8頻道在2008年末推出《小娘惹》作為臺慶大戲,內容是幾戶峇峇家族幾代人的恩怨情仇,特別著重介紹峇峇娘惹的文化習俗!缎∧锶恰房胺Q新加坡版《大長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加上色彩絢麗的民族服飾與娘惹美食的完美烘托,非常轟動。
媒體
目前新加坡共有16份報章,其中三份為免費索取報刊,每日發行數目達120萬份。主要報紙有:中文的《聯合早報》《聯合晚報》《新明日報》《我報》《大拇指》;英文的《海峽時報》《商業時報》《新報》和《今日報》;馬來和泰米爾語出版的《每日新聞》和《泰米爾日報》等。
新加坡電視臺在1963年正式開播,目前設有七個免費電視頻道。新傳媒8頻道和U頻道以中文資訊、時事和娛樂節目為主,定位為"中文臺",亞洲新聞臺、5頻道和Okto主要以英語廣播,朝陽頻道和春天頻道主要服務的對象是少數族群。在付費電視市場,星和視界提供一百二十個左右的頻道,Mio TV則推出其IPTV服務,提供七十個左右的電視頻道。聯盟傳訊、軍協電臺、新傳媒、麗的呼聲(2013年恢復播音)等本地電臺,為聽眾播放超過18條電臺頻道。市民還可以透過FM88.9收聽英國廣播公司全球服務的節目。
宗教信仰
新加坡提倡宗教與族群之間的互相容忍和包容精神,實行宗教自由政策,確認新加坡為多宗教國。當中有宗教信仰的新加坡人占人口的83%。新加坡的宗教建筑各式各樣,許多歷史悠久的寺廟已被列為國家古跡,而且每年都有著各式各樣的慶;顒印
新加坡目前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以及錫克教與其他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