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讀新加坡初級學院的留學生們可以接觸到一門特殊的學科——General Paper(即GP)。這門學科雖然主要考查學生的英語能力,但同時也要求學生對問題有自己的深刻見解。GP的內容包含廣泛,并沒有什么特定的課本,從時政到環保,可謂是包羅萬象。
新加坡留學網資深留學顧問丁老師表示,該課程老師所提出的問題通常都具有很強的辯證性,學生不僅需要擁有豐富的知識作為自己文章的例證,更重要的是要擁有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如果當場給你一個從未遇到的問題,是否可以做出全面正確又有說服力的分析?想必大多數中國學生會被問得啞口無言。與此同時,那些問題所涉及的層面之廣也是新加坡留學生們在中國連想都不敢想的。比如對同性戀是否有權結婚的討論,對各種政治體系的辯論,還有科學和宗教信仰的取舍問題等等。
更有趣的是,大部分的上課時間不是老師在講而是學生在講,老師會精心創設一些問題情境讓學生討論,使大家在傾聽不同意見中集思廣益,在透析不同的思維方法中相互啟發,從而培養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
記得有位老師曾問過一個問題——“如果你在一場維護國家安全的戰役中抓到了一個敵方的士兵,你很確定他知道能拯救你國家的信息,但他卻堅決不答,這時你會嚴刑拷問他嗎?”大部分的同學說會,但是也有少數同學說不會。那些說不會的同學覺得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堅持對人權的尊重,只要是你不愿意別人對你做的事你就不應該對別人做。次聽到這樣的見解時新加坡留學生小張同學是十分驚訝的。然后老師告訴學生們,那些說是的人屬于十分現實的人,他們的道德觀是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重的。小張同學頓時覺得其實很多問題都沒有肯定的答案,尤其是涉及個人價值觀與個人哲學時。漸漸地,學生習慣于批判性地、反復地深入思考問題了,思路也變得更開闊、靈活,見解更深刻、新穎了。
小張同學這樣描述自己的具體感受:
“老師很少布置作業,但卻經常讓我們作小組的演說。學生們需要在短時間內對所做的課題進行材料收集,然后經過小組討論后擬出與課題相關的辯論。最后是在全班同學面前演說并接受老師及同學們的提問。例如我做過的一個課題——是否要讓安樂死變得合法。當時我十分理所當然地回答了‘是’,因為我覺得人死也應該死得有尊嚴,對那些在病床上受折磨,或者已經失去生存意義的人來說,安樂死對他們是一種解脫。可是老師卻指出,我的論點過于片面,他問我:如果有個老人得了絕癥,對他的子女來說,常年在醫院里躺著的他已經成為了一個很大的包袱。這時如果子女善意或惡意地慫恿老人在安樂死的同意書上簽字怎么辦?雖然說安樂死要經過本人的同意,但那個過程是無法預料的。一旦讓它變為合法后,就一定會有人鉆法律的漏洞。老師的話讓我豁然開朗。一年來我覺得自己想了很多以前不會考慮的問題,想問題的角度也更廣闊了。
另外,我發現自己變得比在中國時更關心時事了。老師一直都鼓勵我們看新聞,但由于心里十分反感,就算真的看了也不會有收獲。自從進入初級學院以來,我就養成了閱讀報紙和雜志的習慣。原因很簡單,現在的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并且很喜歡思考一些世界上存在的問題。以前的我可能會覺得這些與我無關,便懶得去想,而當我已經具備較完善的批判性思維后,便覺得這些思考都是必需的。對我們生存的世界都沒有思考與認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當然,這也得益于新加坡較為中立的政治地位。正因為如此,我們在這里接觸到的看法也都是不帶任何政治性的。我曾開玩笑地說,以前總是面向一個方向,然而站在赤道上,兩邊都能盡收眼底。”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缺乏批判性思維便難以創新,所以新加坡教育體系中安排了許多類似General Paper課程、研究型課題等教學方式來開啟、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相信新加坡留學生們都能在這種教育模式下獲得一個開放的、思維活躍的大腦來應對將來的激烈競爭。相關新加坡初級學院研究性課題教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