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信號讓人們對新加坡教育體制引起了廣泛關注。
2014年全國高等教育畢業生預計達到727萬人,龐大的畢業生數量已經超過了世界很多國家的人口總數,是令全世界震撼并羨慕的人力資源。
對于這些即將踏上職業生涯的天之驕子來說,就業前景并不樂觀。同時中國勞動力市場存在巨大的缺口,但大量畢業生無法及時滿足相應需求,這是中國畢業生就業的尷尬,被廣泛稱為“最難就業季”。
“最難就業季”并不是2014年才發生的個案,在之前過去的十數年,該現象持續存在,并愈演愈烈。這引起了人們對中國高等教育模式的反思。
中國高等教育照搬蘇聯模式,實施計劃統一的教學配置,文理分科,以計劃經濟專業分工的導向進行高度專才培養,從而削弱了學生的學習實踐能力與理念創新。時至今日,該模式與市場化背景下的現代企業生產和管理體系偏離,成為目前勞動力市場“結構性失衡”的根本原因也使每年龐大人力資源的產出造成浪費。再者,2000年以來急功近利的大學擴招也使畢業生的價值進一步被低估。
長期以來的出口導向型經濟使中國產業結構過度依賴低端勞動力,人口紅利銳減的現實下,“結構性失衡”的用工荒將長期存在。
世界發達工業國家如德國,日本,澳大利亞,和新加坡,教育體制尤其是高等教育平衡了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需求,使大學畢業生都能找到最適合的工作,促成個人與社會的良性發展。
新加坡教育模式沿襲英美的通才教育,也稱博雅教育或素質教育,注重個人能力與實踐培養,鼓勵創新,并在新加坡高等教育中設置政府理工學院和大學的類別。從中學畢業參加新加坡O水準考試開始,有些適合學習理工科學并擅長技術實踐操作的學生可就讀理工學院,而適應人文學科學習或擅長學術知識積累的學生可選擇綜合性大學深造。絕大多數新加坡學生在中學畢業后完成分流,進入個人擅長的學術領域發展。無論是理工學院與大學的畢業生,都是跨國公司歡迎的人力資源。
新加坡政府理工學院教學與市場充分結合,學生由學院與社會及行業領袖共同培養,教學瞄準產業與市場需求,畢業后進入以世界500強企業為代表的高端技術崗位就職。
新加坡政府大學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與人文理念相結合,培養獨立自主的辯證思維,激發創新意識,從而推動專業領域的革新。新加坡政府大學培養的畢業生可與歐美大學頂尖人才在全球舞臺上一爭高下。
新加坡教育制度中,各類院校通過學分即考試相通。屬于大專性質的理工學院頂尖畢業生可進入政府大學深造,而下級的工藝教育學院畢業生也可升往理工學院,進而進入政府大學。
新加坡留學網了解,接下來的中國高考與高等教育改革將充分借鑒新加坡與德國等國家的高等教育優勢,加大職業型院校和課程的實施,提高市場對接,改善當前畢業生資源與就業需求的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