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作為亞洲教育之都的新加坡可真正對得起這個稱謂。新加坡教育培養(yǎng)了大量的優(yōu)秀人才。這源于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視新加坡教育,再加上深受中國文化及儒家的影響,因此格外重視教育。
義務(wù)教育
新加坡的小學6年,初中是4年,這10年是新加坡的義務(wù)教育階段。小學和中學大都就讀于社區(qū)附近的鄰里學校。
新加坡的小學一年級,就以英語為教學工具,但是也有母語課程(漢語、馬來語、印度語),是以母語教授,其他課程全部用英文授課,所以對于新一代的華人,英文成為了主要的溝通語言,漢語反而成了次要語言。
這里的教育理念兼具普及教育和精英教育,普及教育是所有的新加坡人都能有機會接受教青,至少十年的基本義務(wù)教青。所謂精英教育則是指有計劃的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學生。新加坡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進行“分流教育”。學期結(jié)束前,要參加分流考試,然后依據(jù)考試成績分配到屬于他們能力的源流,共分為EMl 、EM2、EM3 三個源流。EMl 和EM2 的學生在五六年級,修讀較高程度的英語、母語、數(shù)學及科學等科目;而EM3 的學生,只需修讀基礎(chǔ)的科目。
小學六年級畢業(yè)時,所有的學生還要參加“小學畢業(yè)考試”(PSLE),考試科目包括英語、母語、數(shù)學及科學等,學生再依據(jù)考試成績的高低,而被分配到不同的中學。華人學生成績較好的就可進人所謂的“特選中學”,這些學校具備較強的漢語能力及漢語課程,屬于高級學校,包括華僑中學、南洋女中、中正中學、智公會中學、得名中學等等。這些學校是漢語背景為主的學校,學生也以華人為主。值得一提的是南洋中學,校園內(nèi)的建筑是由林秀梅女士設(shè)計,每棟建筑都相當有特色,是最為特殊的一所學校,該校的禮堂就是以“秀梅”為名,其門前也有一尊秀梅女士的銅像。
漢語成績較差的,則要進入普通等級的中學,那里的漢語要求不嚴格。如果PSLE成績較差,則可能要讀5年的中學。同時,華人也可進入英語背景的學校,英文課程的要求可能就較嚴,這些學校包括長老會中學、英華中學、談馬錫中學等。
教育理念
新加坡的教育理念已反映在教育體制上,新加坡的教育具備幾個特點:
多元化:是指學生可以有多重選擇興趣及專業(yè)的機會,如:體育、音樂、藝術(shù)等等。
多種管道:新加坡政府對學生學習的管道,提供多重的選擇機會,例如中學畢業(yè)后,可以選擇讀工藝學院,也可以選擇讀初級學院等。
競爭性:新加坡的教育雖有多元化及多重管道,但也同時具備相當?shù)母偁幮浴R驗槊總階段都有考試,然后依據(jù)考試成績,決定下一階段的升學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