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高薪家庭越來越多,家庭月入達2萬元或更高的本地居民住戶比率創下13年新高,從過去的2.4%大幅上升至近10%。不僅如此,以前相對占少數的高薪住戶,即月入1萬5000元或更高的住戶比率增幅顯著。其中,月入至少2萬元的住戶如今超越其他月入群,在全國所有居民住戶中占據最大比率。
新加坡統計局2000年至2013年的數據顯示,本地居民住戶的月入結構過去13年來起了明顯變化。本地居民住戶包括新加坡公民以及永久居民,當局沒有進一步細分。截至去年,本地的居民住戶共有117萬4500,也就是說有多達約11萬個住戶享有2萬元或以上的高月入。而在13年前,這類住戶只有約2萬個。
同時數據也顯示,本地居民住戶的整體家庭月入都有所增長,家庭月入中位數已從2000年的4000元上升至7030元。在月入超過7000元的居民住戶比率全面上揚的同時,月入低于7000元的居民住戶比率相應減少。其中,以月入介于1000元至4000元的中低群體,減幅最顯著。
受訪學者認為,國家強勁的經濟增長和國人教育水平的提升,帶動了全民收入的提高。
不過,盡管家庭月入少于1000元的低收入住戶同期減少,新任官委議員、新躍大學應用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奕光副教授點出,仍有相當數量的住戶處于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以下,而這是不可忽視的情況。其中,退休和無業住戶都在增加,而退休住戶所占比率甚至擴大了近一倍。
至于頂尖月入群體的劇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特斯拉指出,這個現象在許多發達經濟體“非常普遍”。他說,環球化為世界頂級人才擴大了就業市場,而通信科技的發展也提高了這些專才的生產力,讓這一群體如今能賺取更高的薪酬。但特斯拉又指出:“雖然非常富裕的群體變得更富裕,但至少我國還有堅實的中產階級。如果貧窮的人更貧窮,富裕的卻更富裕,這顯然更糟。”
鑒于永久居民從2000年的近29萬人增加近一倍至去年的超過53萬人,國大社會學系副教授陳恩賜表示不排除高薪居民住戶比率的增長有一部分來自成為永久居民的外國人。
反映本地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在過去13年從0.442上升至0.463。雖然去年的系數稍微回落,扭轉了自2009年以來節節攀升的現象,但按照國際一般標準,0.4以上的系數表示收入差距較大。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