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叫楊惠敏的新加坡姑娘在私家車問題上態(tài)度很堅決:“寧可買房,也不買車。”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說法呢?據新加坡留學網了解到,在新加坡坐地鐵的出行成本單程不到2新元(1新元約合5元人民幣);如果開私家車或叫出租車,成本卻是地鐵的好幾倍。何況,在上班高峰,通過地鐵等公共交通更加可靠,出租車卻不一定叫得到,電話叫車的預約費也很高。
新加坡的出租車根據不同公司、不同車型,收費不同。最便宜的車型,起步費為3.2新元1公里,其后每400米或每等候45秒收費0.22新元;在工作日的早晚高峰,還需增加總車費的25%作為“高峰費”;此外行車經過路段的ERP(電子道路收費),也均由乘客支付。乘客為了避免交擁堵費,不愿意這個時候進入市中心;而不載客進入市中心,擁堵費由司機負擔,司機也不愿付,所以市中心的空車就很少。?與此同時,還有一些年輕人雖然買了車但卻很少開,因為開車貴,停車也貴。如果上班9個小時,僅停車費就可能要18新元,所以他們買車主要是用來周末全家開車出游。?不買車或不開車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價格,但新加坡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統(tǒng),也讓當地人不開車就能便捷地到達城市各個角落。
而且新加坡在社區(qū)規(guī)劃時很注重公共交通配套,如果社區(qū)附近沒有步行可達的地鐵車站,那么一定有接駁居民前往地鐵車站的公交線路。在各個地鐵站,也幾乎都有詳細的接駁公交指示牌,告訴乘客從這個站點的哪個出口出去,可以坐上哪些公交線路。
另一個讓新加坡人選擇公共交通的原因是,四通八達的連廊實現(xiàn)了“路權分離”,行人、車輛各行其道,既提高了車道的通行效率,降低了安全風險,也改善了步行體驗。楊惠敏從地鐵站到她公司的數分鐘里,她會先走地下通道,再走建筑物一樓的廊道,最后通過不同建筑物間的空中連廊到達辦公樓,“就算下大雨,不打傘也沒問題”。在她看來,雖然建筑物一樓的廊道設計與新加坡本身的氣候相關,但地下通道和空中連廊是城市規(guī)劃建設的結果,最終成為公共交通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
這將為我們去新加坡留學的一些學生一個啟發(fā),在新加坡選擇公共交通是最便宜的乘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