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高等教育體系源自殖民地時期的英國教育制度,在招生上至今也有許多英式因素的影響。作為中學升大學重要條件之一的新加坡A水準考試也是由新加坡教育部與英國劍橋大學國際考試機構合辦。不過,它與中國的高考也有不小的差別,更接近的或許是高中畢業的結業考試。
考試成績是最重要的依據之一,但并非依據。招生由各個大學自主進行,各個高校的招生“自主權”進一步下放到各個院系,法律、醫學、建筑和設計等部分學科還有面試或額外的考試。不過,這卻并不意味著任何個人能夠輕易在招生程序中施加不正當的影響。
在招生具體流程的設計上,負責評估的是各院系的招生委員會,而非由任何個人。當地大學的一位老師說,即便是院長,也不可能對招生程序施加不正當的個人影響。當然,新加坡社會環境整體清廉,而且高校教師收入至少也算中上水平,一般不會愿意為此冒風險。
另一個保證這個招生制度順利運轉的因素是與之相配套的教育體系為絕大多數人提供成才和就業的機會。也正因如此,雖然新加坡的高考也是全國統考,卻沒有擠獨木橋的感覺。
根據新加坡政府公布的數字,新加坡6所高校在2014年本科生招生總人數為1.4萬人,達到了30%的同齡人進入大學的目標。但與此相應對的是,新加坡每年也有3萬多人進入技術學校或大專學習,這些人學習實用的技術技能,走入社會也能夠在各自行業找到自己合適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大學學歷在新加坡早已并非一個生存必須的資質條件。
新加坡的技術教育體系主要借鑒德國的教育體系。與德國類似,新加坡的學生在很早就分流,未來的去向相對清楚,有的學生在中學時代就知道自己會進入技校,也有的人知道自己會進入大專。這樣較早的分流自有其好處和缺點,但他們也并不擔心自己未來沒有飯吃。從大專畢業的學生,也可以修讀建筑,可以進入金融行業就職,未來也可能有美好的前景。
雖然有很早的分流,大部分時候未來去向已經明確。但在技術學校和大專學習的學生,未來在滿足條件的情況下仍可以升入大學學習,實際上每年新加坡高校的新生都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大專。這樣打通的教育體系,進退皆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學生的壓力。
新加坡的高等教育為經濟服務,也隨著經濟轉型升級而不斷改革調整。歷史最悠久的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成立于1991年,新加坡管理大學成立于2000年,近年來則先后有新躍大學、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和新加坡科技學院成立。與此相應的,則是新加坡經濟每隔十年左右一次的轉型升級,從勞動密集型到技術密集型,再逐漸過渡到知識經濟,如今的時代則強調創新設計能力。自然地,這些變化也帶動了中小學教育目標的變化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