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籍創意教學教師唐睿謙如今是新加坡的一名學前教育教師,唐睿謙表示,六歲以下幼童正處于心靈無意識的階段,但他們在聽故事時,腦波會隨故事情節產生變化,進而調動整體感官、感受和思考能力,因此他指出,“故事教育”有助幼童開發大腦潛力、打開心靈,引導他們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學會思考并解決問題。
另外,唐睿謙(R.Tamminga)認為,雖然與過去相比,各類高科技電子產品如今過早出現在幼童生活中,但這并不會影響“故事教育”對幼童的啟發,他們反而更需要多聽故事。
說得一口流利華語的唐睿謙,過去20年來在臺灣生活工作,致力推廣幼兒故事教育。
據新加坡留學網了解,小孩大約從五歲開始懂得畫直線,這是因為他們開始嘗試思考問題,學會問為什么,這個年紀可以慢慢學習邏輯知識,通過有趣的說故事方式,為他們創造想象空間,同時塑造性格和培養自我意識。
對唐睿謙而言,故事情節不光要靠簡單易懂的語言來生動表達,也要靠有趣的輔助道具加深幼童的印象。
在約兩小時的講座上,唐睿謙以說唱逗趣和各類自制道具,如立體圖書、故事拼圖和卡通人像,示范如何用創意說故事。
“小孩子不容易靜下來,但是如果有道具輔助故事情節,可以訓練他們聆聽,引導思考!
不過,唐睿謙指出,“故事教育”并非新的幼教方法,無論哪個國家、宗教和民族,說故事的習俗和習慣都是非常普遍的,并一直存于生活中,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性格教育。
現今社會注重高科技的生活環境,但他并不認為這會削弱傳統說故事在幼童成長階段的影響力。
“我覺得電子產品不是不好,社會變化雖然很大,現在的小孩與上一代也有不同,但我們不能放棄說故事的習慣。小孩從故事中學習聆聽能力,訓練故事思維,在電子產品充斥的時代,我反而覺得小孩更需要聽故事,從中取得平衡的發展。我知道本地一些媽媽們平時工作比較忙,但周末可以抽出一點點時間來講故事,或自己做道具,把說故事的好習慣保持下去!
參與講座的幼兒教師都從這次的分享會中,重新認識了“說故事”對幼童的深遠影響。
私人語文中心幼教老師吳秀珍(48歲)受訪時說:“我平時上課時發現,孩子都很期待老師講故事,時常問我會不會講故事給他們聽。故事教育對他們來說在道德語文發展上的確有很大的幫助,我也會利用故事嘗試改變學生的不良行為!
另一名負責2歲至3歲豆豆班的私人幼教老師張小珍(60歲)則對唐睿謙分享的“紙上戲劇”(Kamishibai)印象深刻。所謂的“紙上戲劇”是指通過一張張圖畫說故事的表演。
她說:“唐老師說故事時的創意和各式道具都是值得我們舉一反三的好方法,特別是針對年紀更小的幼兒,這些方法可以抓住他們的注意力。接下來,我想試試用‘紙上戲劇’的方式,給學生講《烏鴉喝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