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霞是新加坡一名普普通通的華文教師,但其八年的華文教學生涯卻是那么的不平凡。一個簡單的故事經華文教師劉玉霞的巧思和妙手,化成一場精彩的皮影戲,動物主角都“跳”到課室里,緊扣學生的注意力。在一問一答中,劉玉霞也引導學生說故事。
現場看劉玉霞生動的表情與學生的良好互動,不難發覺她對教學的熱忱。這名有八年教學經驗的華文教師在位于盛港康埔樺彎的職總幼樂園(My First Skool)執教,是今年“杰出學前母語教師獎”的得獎者之一。
新加坡留學網介紹,她和另外四名母語教師獲頒這份年度獎項,頒獎儀式在今天的第三屆母語學習論壇上舉行。
52歲的劉玉霞原本是家庭主婦,她一向對幼教行業感興趣,幾年前得知住家樓下將開幼稚園后,決定應征教師工作。
由于她沒有相關的工作經驗,對電腦也一竅不通,踏入職場的初期階段,得通過培訓學習新技能。
她受訪時說:“從事學前教育不容易,你一定要有耐心與愛心,必須喜歡孩子。我們得不斷地去學習新事物。這一行是學無止盡的,獲得獎項我很開心,但這不代表我無需再求進步了。以前我們接受的填鴨式教學已不適用,現在的孩子大多習慣在家使用英語,要引起他們對華文的興趣,得思考有趣的方式。”
例如,她想出以“抓怪獸”的游戲來鼓勵學生認字,把生字比喻為怪獸,學生必須認出生字才能將它們“抓走”。采訪這天,她利用自制人偶,以皮影戲的形式搬演《小蝌蚪找媽媽》,過后讓學生動手操作人偶說故事。學生樂在其中,積極地回答問題。
劉玉霞認為學前教育的階段應注重培養價值觀,而家長對母語的重視對孩子的學習非常重要。如果家長能多以華語與孩子溝通,孩子就有更多機會應用。
她負責的班級有幾名學生來自混血或非華族家庭。印度籍的杰夫(5歲)現在已能用華語溝通,上華文課時總是積極回答問題。他告訴記者:“我喜歡劉老師,很喜歡唱兒歌。”
劉玉霞說:“看到學生從完全聽不懂華語,到能用華語與你溝通;看他們喜歡上華文課,慢慢地在進步,這就是我最大的滿足感。”
另兩名得獎學前華文教師是在人民行動黨社區基金會(PCF)幼稚園(武吉班讓區)執教的陳怡(43歲),以及小小學庭(The Little Skool-House On-The-Green)的朱萍芳。
已是新加坡公民的陳怡十多年從中國來到新加坡后,投身教育工作。她主張設計能貼近孩子興趣的活動,并利用“五感”來學習。例如在教兒歌《會跳舞的葉子》時,她讓學生先觸摸神秘盒內的茶葉,再讓學生觀察泡茶過程。
她認為,家長應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因此設計一些親子學習活動,譬如讓家長與學生一同去買水果制作沙拉,由學生在課堂分享過程,訓練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