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促進學生發展其潛力的重要平臺,學術表現優異的學生也應該與不同背景的人們交流,促使其全面發展,從而培養他們對多元社會的認知和同理心。新加坡教育部長王瑞杰昨天在華僑中學(高中部)40周年晚宴上表示,這對新加坡建立一個不分社會背景獎勵個人努力和才華的“有溫情的尚賢制度”(compassionate meritocracy)非常重要,同時能慎防社會中的精英主義(elitism)和排他性(exclusiveness)。
他強調:“尤其像華中這樣歷史悠久的優良學府,不能成為‘封閉的圈子’。”
據新加坡留學網了解,華僑中學和華中初級學院在2005年合并,推出六年制直通車課程。此后,兩校統稱為華僑中學,高中部指的是修讀新加坡A水準課程的高一、高二生。
盡管政府已經做出調整,比如加強自主學校助學金計劃(Independent School Bursary),為低至中等收入家庭提供更大援助,王瑞杰認為自主學校還能多加鼓勵包容性。
例如,華僑中學與小學校長合作,鼓勵有才華的小五和小六生,無論他們的經濟背景,加入華僑中學直通車計劃(Integrated Programme,簡稱IP)。此外,華僑中學也邀請華助會提名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小學生參與科學體驗營。
王瑞杰昨天也呼吁各所學校分享他們的成功,讓更廣大的學生和其他學校受益。
對于受到教育部強力支持、引導與實驗新教育方針的學校,王瑞杰認為這些成功的嘗試應該對外分享,讓本地學校能更上一層樓。
他說:“我們的學校領導人不僅有責任在自身學校追求卓越,也有責任提升整個教育制度。”
他列舉了華僑中學在這一方面的成就,如它率先推行的一系列課程,讓擁有不同才華的學生受益。這包括人文特選課程(Humanities Programme)和華文語言特選課程(Chinese Language Elective Program)。
王瑞杰說:“作為我們教育系統中其中一個‘卓越的頂峰’,華僑中學必須繼續維持這個地位,確保每個學生都有發展他個人喜好和才華的渠道,讓他們能充分發揮潛能貢獻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