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宇和徐夢翔是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劉東宇高考后來到新加坡讀大學,她在讀大學預科的那半年里惡補英文,重新應對一套全新的考試系統,并要在短期內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徐夢翔從小四開始在本地就讀,他更早地面對不適應和沒有朋友的孤獨,也更早地走出過渡期。如今,曾經內向的他們,一個在學校里參加各類活動,變得能言善道,一個則開始創業。
新加坡留學網介紹,兩名來自中國,同樣是今屆新加坡管理大學信息學院的畢業生,回首初到本地時,都經歷了求學環境改變的掙扎適應期。如今,曾經內向的他們,一個在學校里參加各類活動,變得活躍能言善道,一個則開始創業。
劉東宇:從社區服務中發現自己的潛力
今年24歲的劉東宇來自中國山東淄博。2009年12月,劉東宇來到新加坡,并報考新加坡管理大學。
回想起備考的日子,劉東宇笑著說:“那半年壓力還是蠻大的,英文詞匯量不夠,經常跟室友在公交車上背單詞,互相提問,一起奮斗著的感覺真好。”
刻苦攻讀了半年的預科,劉東宇以2180分應屆的SAT分數被新大錄取,并順利通過了學校面試。
“預科主要是與國際學生接觸,并沒有完全接觸到SMU。面試前,新大中國學生聯合會自發組織幫助預科中國學生模擬面試,培訓面試禮儀和應試技巧,很是溫暖。”
劉東宇自認是很內向的人,高中三年幾乎沒交什么朋友,一心學習。“整個大一學期,我都在努力適應教學模式。”新大是12-40人小課堂授課,課室是U型設計,使學生更容易集中精力,教授可以隨時走近每一個人,互動性強。
劉東宇所在的信息系統學院,更大的挑戰來自做項目,每門課至少有一到兩個項目,學院也開設領導力等相關課程,劉東宇參與的個項目每組6-10個人,與當地社區接觸,去實地調研了解他們的需求,建設程序,解決問題。
這一次,她在團隊中只是一個跟隨者。“當時在當地沒有任何資源,參與感不強。但過程中了解到同齡人的能力有多強,也領會到自己的潛力在哪里。”劉東宇說。
新大要求所有學生除了出色地完成學業,還要完成超過10個星期的實習和超過80個小時的社區服務,包括當地和海外社區服務。
劉東宇選擇了更具挑戰的海外社區服務。她從大一開始參加了以“感恩”為主題的海外社區服務,與同學一起到中國秦皇島山區的學校去做義工。”
次做海外社區服務的劉東宇,在分配工作時選擇做隊長助理。經過這一次的鍛煉和經驗積累,劉東宇開始主動擔當角色,大學四年中做了三個社區服務項目。
劉東宇還積極地參與了新大中國學生聯合會,從基層做起,逐漸擔任干事和部長,帶領成員開展各類活動。“我們繼續組織‘模擬面試’幫助新生適應新環境,也安排已工作的學長回校做經驗分享,在校學長與大一新生結對,成為互助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