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加坡的華族文化南洋色彩,使本地藝術文化想全世界傳播,受到國外觀眾接受的重要原因。另外,新加坡的華族文化也是聯系國人的重要紐帶。李顯龍總理前晚在國慶群眾大會上以華語發表演講時,提到新加坡的華族文化經過多年醞釀已逐漸形成一種南洋特色,他點名好些藝術和文化工作者及群體,稱贊他們努力樹立起新加坡文化品牌。
據新加坡留學網了解,以華族舞蹈起家的聚舞坊,上個周末就呈獻一部土生華人舞蹈作品《風織歌》,以歌舞劇的形式講述一名娘惹窮家女嫁給華人布莊富商后如何振興布莊生意的故事。劇本由聚舞坊創意總監蔡適吉的先生黃鼎翔撰寫,舞衣是黃鼎翔哥哥、本地知名娘惹服裝設計師黃俊榮設計。
蔡適吉說:“以前記者問我們演出的特色在哪里,我們會有些心虛,但現在如果我們去中國演出,就能坦蕩蕩地說這是新加坡文化。”
蔡適吉認為這次的嘗試走出了華族舞蹈的框框,多虧了母親嚴眾蓮(聚舞坊創辦人)敏銳的觸覺和堅持來突出文化特色。
嚴眾蓮在網站上發表感言,感謝總理肯定,她說:“華族舞蹈藝術有空間讓新加坡人用我們獨特的文化來把它發揮得更有本土風味。這是我堅信的,我一定不放棄。”
總理也提到新加坡華樂團的“全民共樂2014”。華樂團總經理何偉山說,他們最近去上海、南京和蘇州演出時,本地爵士樂泰斗蒙特羅(Jeremy Monteiro)也隨團演出,幫助開拓國際視野。
他說:“華樂團每年通過委約、改編和移植演奏的新曲目多達50部,相信是世界上華樂團中最多的。這些新曲目都注入了本地元素,引起觀眾共鳴。這些投資都很值得,是我們重要的文化遺產。”
總理前晚哼唱了一段新謠代表人物梁文福的《細水長流》,借用歌詞“年少時候、誰沒有夢”鼓勵國人無論老少都可以做夢并努力實現夢想。
梁文福昨天受訪時說,新謠結合南洋華人特有的音樂調性,甚至演唱時用到本地華人特有的詞匯和語氣,使某些作品具有新加坡華族文化特色,比如《麻雀銜竹枝》。
“新謠是和國家一起誕生、一起成長的一代人所創作和共同傳唱的民歌,建構了國人的身份認同,具有濃濃的本土感情。新加坡的華族文化的包容性和結合性很強,可吸收不同的文化特色來豐實自身的文化。”
新躍大學新躍中華學術中心副主任符詩專副教授指出,從以先驅畫家劉抗為代表的南洋畫派到戲劇家郭寶崑的多語劇,再到近期陳哲藝和梁智強的電影,都充滿南洋特色,也一直都有人在做,只不過有時國人因為太過熟悉,反而沒什么感覺,在外國人眼中看來卻非常特別。
“新加坡華人再純粹也不可能像中國和臺灣的華人那樣純粹,所以南洋風說白了就是多元文化。總理這次在英文演講中穿插一些方言來拉近距離,也是一種南洋風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