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就業協調發展與企業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各大院校與教育機構應更靈活地設置課程,方便工作人士進修。政府也可通過一些獎勵計劃,支持企業的栽培計劃。新加坡管理學院全球教育學術處處長陳偉權博士指出,每個行業的要求不同,對學位的重視程度也不一樣。其實,目前的工教院與理工學院生有更多的學習機會,發展前景不一定亞于大學畢業生。
新加坡留學網介紹,比起在籍學生,他更關注如何鼓勵工作人士去進修。陳偉權博士說:“工作與進修之間應更緊密地結合,例如允許工作項目列為課堂作業的一部分,使半工半讀的過程不那么吃力,以照顧工作人士在課業與工作的要求。企業方面也應調整心態,改變‘讓員工進修等于失去生產力’的想法。勞資政委員會相信能更有效地協調與推動改變。”
制造業者牧野亞洲公司(Makino Asia)總裁莫壯濤博士也說,政府可通過獎勵來鼓勵雇主,并與不同行業的商會共同制定適合且靈活的培訓項目。
他指出:“文憑只是個人能力的一個參考指標。各教育背景的職員起點可能不同,但只要證明實力,公司都應提供相等的發展機會。”公司聘用的職員約一半是工教院與工院畢業生,公司會贊助表現好的職員進修。
家長:雇主若仍重視學位
難鼓勵學生先工作再進修
興隆建筑(HSL Constructor)發言人也指出,政府的支持也很重要,改變企業心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他也說,建筑業面對的問題不是擢升渠道不足,而是年輕人對這個行業缺乏興趣。他希望勞資政三方能合力提高年輕人對這個行業前景的認識。
家長鐘莉萍(46歲,會計助理)的兒子目前就讀理工學院,她支持政府提倡為非大學畢業生提供機會。“但雇主的心態也很重要,如果它仍重視學位多于經驗,將很難鼓勵學生先工作再進修。”
全國職工總會秘書長林瑞生昨天在職總活動上受訪時鼓勵企業為職員規劃一個共同的擢升渠道,這道“梯子”應同個人的能力掛鉤,而非學歷。
人力部受詢時說,勞資政委員會的細節將在日后公布,它會由工會代表、雇主、教育工作者與政府機構代表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