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而言,新加坡在全球教育中有著較高的聲譽。與此同時,新加坡作為一個文明的國度,四通八達的交通環境也是享譽甚久的。
新加坡留學網訊:到了2030年,公眾在乘搭地鐵時將能通過手機預測自己到達目的地的時間,到站后要轉搭巴士也可預知下一趟巴士的乘客人數。若巴士已客滿,公眾可及早做其他交通安排,無需浪費時間候車,這么一來行程將更加快捷。
至于在路上開車的人也能利用手機從道路上的智能交通燈或指示牌接收即時交通信息,使車程不僅更具效率,也更加安全。
以上這些情景,是陸路交通管理局與新加坡智能交通協會(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ociety Singapore)昨天聯合發表的最新“智能通行策略規劃”(Smart Mobility 2030)總藍圖中,勾勒出的未來交通及出行愿景。
隨著新加坡的社會和經濟環境在過去幾年出現改變,國人對于交通和出行的需求也相應提高,而近年來智能流動科技如智能手機的普及,正好為我國未來的交通發展帶來新的機會。有鑒于此,陸交局決定檢討2006年發表的“智能交通系統”總藍圖,借助高科技打造一個更具連接性及互動性的陸路交通系統。
廣集民意改善交通
陸交局局長周福榮在總覽圖中指出,智能交通系統的研究向來以硬體設施為主,但今后,當局將更重視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并且致力為乘客在出行時提供實時的交通信息。
智能通行策略規劃將把焦點放在四大方面,即為民眾提供更多交通資訊、提升這類資訊的互動性、確保公路更加安全,以及邁向持續和環保的綠色交通。
另一方面,當局也將集合民間力量,通過“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提升交通系統的素質,例如通過社交媒體收集民眾對交通系統的意見和反饋,并從中獲取有關公共交通工具擁擠程度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