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印象中,今天的新加坡是個教育制度十分完善的留學熱國。豐富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特色一直以都備受留學生矚目和歡迎。那么留學生了解新加坡完善的教育制度是怎樣一步步發展而來的呢?
據新加坡留學網了解:在資源匱乏的國家獨立初期,教育工作者憑借不畏艱辛、勇于開創的精神和強烈的責任感,為今天的教育制度打下穩固基礎,也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教育部長王瑞杰昨晚在“向建國一代教育工作者致敬晚宴”上發表長達半小時的演講,感謝所有在獨立初期為教育事業做出貢獻者。
這場晚宴為“教育工作者@新加坡50”(Educators@SG50)系列活動拉開序幕。接下來的一年,教育部將為建國一代教育工作者和退休教員舉辦茶敘和導覽,各所學校將舉辦多項同新加坡50主題呼應的慶祝和紀念活動,并舉行大型展覽和一場在濱海灣花園舉行的公眾活動。
王瑞杰指出,本地共有1萬4000名建國一代教育工作者,教育部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參加慶祝活動。
700多名建國一代教育工作者及嘉賓出席在費爾蒙酒店(Fairmont Singapore)舉行的晚宴。晚宴圍繞著“重回校園”的懷舊主題,以歌舞表演代表“學校集會”和“音樂課”,幻燈片和影片則講述教育界發展則代表“歷史課”。
王瑞杰雖然是在“校長講話”環節上臺演講,但他一開篇便說:“今天我覺得好像重回校園成為一名學生,現在正站在校長辦公室里。”
他以大量鮮活的例子指出,建國一代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極為有限的資源,本著永不言棄的刻苦精神和對國家及學生的高度負責感,見證教育制度的演變和發展,并一步步創建如今值得驕傲的教育制度。
上世紀60年代,為了能以最快速度建造出足夠學校,很多校園都根據同一“H”型設計大批量建造。當時每個月就有一座校園落成,轉校的校長甚至能夠閉著眼睛找到新學校的校長室。許多教職員親力親為打造校園,有人收集舊門安裝在教室,有人親自在操場上畫出跑道。
由于急需擴充教師團隊,一批批年僅16歲的見習教師為了提升專業知識必須上午教課、下午培訓。后來課外活動開展初期,不少教師為了能輔導學生,下班回家后苦學樂器。
王瑞杰說,建國一代教育工作者為教育制度和國家的成功奠定基礎,而他們勇于開拓、不畏艱辛、善用資源和對國家與學生責任的精神則培養一代年輕新加坡人成為優秀公民。他們的另一重大貢獻是啟迪很多學生加入教師這一神圣的職業。
給每個孩子公平學習機會是不變目標
“雖然過去的50年發生了很多演變,但不變的是我們的目標,那就是給每個孩子學習的機會,能夠平等地獲取成功,而不是把機會留給有錢、有地位的人。我們的學校確實幫助了每個孩子實現潛質。”
王瑞杰也在演講中轉達李顯龍總理對建國一代教育工作者的敬意,感謝他們“奉獻畢生心血,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新加坡人,為他們提供高質量的教育”。
王瑞杰總結演講時說:“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全部人的手共同掌握著國家的未來,在你們建設的堅實基礎上繼續建設。教學工具和我們推出的教學計劃也許改變了,但那些你們堅守的價值觀是不變的。”
晚宴嘉賓中有數名年過九旬的教育工作者,包括前校長和教育部前高級官員。新民中學前校長周炳麟(95歲)在1948年開始在馬來亞的寬柔中學任教,1959年起在新民擔任高級教師,后擔任校長20年。如今仍以學校咨詢委員會顧問的身份為校服務的他,在教育界已長達66年,退而不休。
周炳麟說,受邀出席晚宴令他感到“很滿足”。“政府對我們這些老人家十分看重,我很感激。”
回憶往昔,周炳麟說當年學校沒有禮堂,學生只能站在操場上,而今禮堂還設冷氣。“現在的學生真有福氣”。
南僑中學前校長高亞思(91歲)告訴記者,相較以前的教學條件,如今的教師在這方面幸運得多。“但讓我不解的是,現在很多年輕人卻常常覺得有壓力。我們那個時候都不懂什么叫壓力,事情來了,就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