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在人們的印象中新加坡是個十分重視教育的國家。多年來以其優越的教育環境和創新的教育方法聞名于世。與此同時,新加坡政府也十分重視孩子的從小教育問題,幫助孩子掌握全面的文化環境和語言魅力是一大新的使命。
據新加坡留學網了解,一歲以下的嬰兒也許還在牙牙學語,但如果生活在雙語環境中,他們就能從中吸收華文信息,甚至分辨華語中“陰陽上去”四聲變化。學者因此建議家長盡早讓孩子接觸雙語,為他們營造更好的語言環境。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學者展開三項嬰兒學習語言的研究,以了解生活環境如何影響嬰兒的語言能力。
在其中一項研究中,11個月大的嬰兒會先接觸一些簡單的英文和華文單詞。研究人員之后改變單詞的音調和聲調,測試嬰兒是否繼續對這些單詞有印象。
在英文單詞測試中,雙語環境下成長的嬰兒知道雖然音調改變,英文單詞并沒有改變。由于華語有四聲的特點,在華文測試中,聲調改變后,嬰兒就意識到已經不是同一個華文詞匯。
領導研究的國大文學暨社會科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勒埃辛(Leher Singh)受訪時指出,這顯示即使還未開口說話,在雙語環境下成長的嬰兒,其實已經能在潛意識下區分英文和華文。
她說,人們可能認為向年幼的嬰兒灌輸兩種不同語言,會讓他們造成困惑。研究結果卻顯示,即便還未正式開始學習語言,嬰兒已能區分華語和英語,前者有四聲聲調,后者則是比較單一的聲調。
研究人員的另一項研究也顯示,在華英雙語環境下成長的嬰兒,不僅能辨識不同發音,也對華語的四聲非常敏感,能區分出四聲的不同。不過如果初生嬰兒只有機會接觸英語,對華語的敏感度相對較低,未來學習這門語言的能力也可能減弱。
直接對話對嬰兒幫助大
勒埃辛說:“這些都說明更早讓孩子接觸一門語言,對他們掌握語言非常重要。一歲前的嬰兒有很強的能力汲取語言信息,這也是讓孩子接觸語言的好時機!
對于想讓孩子學好華文的家長,勒埃辛建議家長從嬰兒時期開始,以親身體驗方式讓孩子接觸華文。她說:“親身體驗能更好地幫助年幼的嬰兒學習語言,這得通過父母與寶寶直接對話,或是由其他看護者同他們交談,讓寶寶接觸語言,而不是通過播放電視,或數碼器材等工具讓寶寶接觸語言!
研究人員一個多月前開始第三項研究,了解初生嬰兒在不同成長階段,語言能力如何受環境影響。參加初步研究的是四個月和九個月大的嬰兒,分別來自英語和華語生活環境。
國大心理學系博士研究生符思凌介紹,研究初步結果顯示,四個月大的嬰兒無論生活在哪種語言環境,對華語四聲的辨識度都不高;不過一旦到九個月,華語環境中的嬰兒對聲調的辨識能力大大高于在英語環境中成長的嬰兒。她說:“一歲前,家長可能不會覺得孩子能聽懂什么,但這些研究都顯示,雖然孩子還沒開始說話,他們對周遭語言環境已很敏感!
金融分析師符思瑩(32歲)不久前帶10個月大的女兒索菲報名參加研究,她也希望通過這項測試,更好地了解女兒的語言掌握能力。
符思瑩和丈夫平時都用英語對話,不過在與女兒交流時,她會特地說一些簡單的華文詞。她說:“我在學校學華文時覺得很辛苦,后來去英國住了13年,華文華語變得更差。但具備雙語能力非常重要,我想讓我的女兒從小接觸華文華語,所以努力為她營造一個好的雙語環境。”
研究人員接下來將對生活在雙語環境中的四個月和九個月大的嬰兒展開測試,看他們對華語四聲的識別能力如何隨年齡變化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