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文化盛典總是備受人們矚目和青睞的,在藝術氛圍濃厚的新加坡你可以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享受不一樣的藝術特色。
新加坡留學網訊:本地兩種同樣名為“南音”,卻在淵源、地緣、歷史、形式方面毫無瓜葛,互不相干的傳統藝術,將在湘靈音樂社今年的“南音感官別宴”上首次聚首,以交叉、對比,甚至相結合的方式同臺表演,為觀眾帶來新的感官體驗。
邁入第六個年頭的“南音感官別宴”已成為一個發揮創意和勇于嘗試的平臺。制作團隊每年都要努力從藝術表演、饗宴和品茗等方面,帶給賓客某些新體驗。
今年的主題“一闕繞梁”,大膽地邀請岡州會館粵劇演員胡慧芳演唱廣東南音名曲《客途秋恨》,和丁馬成創作的泉州南音《郎歸晚》來一場跨時空對話。
《客途秋恨》因詞句文雅被稱為廣東南音之王,內容講述落魄文人客途中思念相戀歌妓,有學者認為作者是葉瑞伯,曲子完成于清朝道光年間。
丁馬成作詞、卓圣翔作曲,1980年完成的《郎歸晚》,則是描繪閨中婦女思念外出夫君的孤寂心境與告白,用常見的傳統泉州南音呈現。
廣東南音是一種說唱曲藝,明代稱“木魚”,清中期以后稱“南音”,早期廣東南音唱者很多是失明藝人,盲人又多以占卦算命為生,有音樂天賦者兼唱南音,盲人所唱南音因此稱為“地水南音”,地水是卜卦術語,當時的盲人則稱“阿水”。
湘靈所傳承的泉州南音,是源自漢唐宮廷音樂的古老樂種,在泉州被稱為“南曲”,歷史名稱其實是“弦管”,早期傳到臺灣、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地時則稱為“南管”或“南樂”。
湘靈創意總監林少凌這次決定把兩種完全不同的“南音”放在同一舞臺上,使賓客有機會接觸到這兩種曾隨早期廣東和福建移民流入本地的傳統藝術,也借此厘清一些誤解,不再把兩種南音相混淆。
菜譜品茗也著重閩粵主題
由于兩種南音分別源自廣東和福建,負責為感官別宴設計菜譜的錦珍董事總廚馮洱迅嘗試從閩粵菜系找靈感,頭一道菜“閩粵特色大花拼”,當中有泉州五香炸蝦棗、福州淡糟炒海螺、廣東蜜汁叉燒肉、客家東江鹽焗雞等。
賓客可以享用的閩式菜肴有“滋補富貴滿香壇”“海參燜排骨時蔬”“古法生煎大明蝦”“香芋雪蓮花生湯”等,能吃到的粵菜包括“水果香芒醬燒鴨”“豉油皇蒸深海斑”“荷葉臘味鴛鴦飯”。
每年負責感官別宴品茗部分的白新春茶莊負責人白進火,今年也沿閩粵這一主題,準備了一種用福建鐵觀音和廣東單叢(鳳凰茶)調配出來的新茶,以此滿足眾人品茗體驗。
白進火說,福建鐵觀音香氣具有蘭花特色,鳳凰單叢則要找出其中蜜香,兩者合起來,可說是另一種“不知香”(白新春茶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針對肉骨茶檔開發的茶葉新品)。
湘靈音樂社社長丁宏海說,湘靈很幸運在六年前找到一批愿意支持南音的青年才俊,以集思廣益,結合彼此專長的方式打造南音感官別宴,這些年下來已成為一個品牌,很多湘靈支持者每年都期待這么一次雅聚,只不過藝術總監每年得絞盡腦汁想新點子。
錦珍酒樓董事經理胡清杰說,應邀參加感官別宴的賓客,素養相對較高,準時赴宴,也很自律,觀賞表演保持安靜,既尊重臺上表演者,也尊重其他觀眾。
感官別宴的目的是為有73年歷史的湘靈音樂社籌募常年經費,主辦單位今年準備了一份禮盒,包括錄制了三首南音曲子的U盤、香精油、茶葉和扇子,用來義賣籌款。
“南音感官別宴之一闕繞梁”
日期:8月29日(星期五)晚上7時
地點:珍輝閣(大巴窯 SAFRA 三樓)
票價:筵席分金席(3000元)和銀席(1000元)兩種,每席招待10名嘉賓。公眾可約幾名好友訂位體驗別宴,金席每人300元,銀席每人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