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新加坡完善的教育、豐富的教學和優越的環境吸引了眾多留學生的矚目。其中,新加坡中學教育也是享譽甚久的。那么,留學生對于新加坡一些中學教育又了解多少呢?
新加坡留學網訊:八所中學因收生人數偏少,后年起合并成四所,以更有效地分配資源。
位于大巴窯的大智中學( First Toa Payoh Secondary)將與實龍崗一帶的巴特禮中學合并;勿洛的務樂中學(Bedok Town Secondary)與菜市的平儀中學合并。
其他將合并的學校是同樣在西海岸路的錦林中學(Clementi Woods Secondary)與東林中學(Tanglin Secondary),以及武吉班讓一帶的勵進中學(Chestnut Drive Secondary)與法嘉中學(Fajar Secondary)。
據了解,這幾組合并的學校將分別使用巴特禮中學、平儀中學、東林中學和法嘉中學的校舍。由于法嘉中學將在“重建與改善現有學校計劃”下進行翻新工程,兩所學校的學生后年起會暫時在勵進中學上課,預計2018年才重回翻新后的法嘉中學。
教育部受詢時說:“合并學校的目的是確保每所學校能有一定人數,學校合并后可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教育課程與完善設施。教育部正考慮學校合并后該使用的校名,這將在稍遲公布。”
本地最近的一次中學合并是在2011年,當時務樂中學與尚志中學合并后延用務樂中學的校名;務立中學(Broadrick Sec)則與德樂中學合并,并延用務立中學的校名。本報之前也報道,六所小學明年將合并為三所,其中包括歷史悠久的僑南小學和勵福小學,這兩所學校合并后,將改名為樹仁小學(Angsana Primary),但卻因校名沒保留曾引起廣泛討論。
巴特禮中學校史超過60年
將合并的八所中學,屬1952年創辦的巴特禮中學校史最悠久,新加坡行善運動秘書處總干事袁國棟博士是巴特禮中學校友。
他說:“巴特禮中學在六七十年代是一所受歡迎的學校。學生在體育與制服團體的表現杰出,曾是國家足球隊球員的柯金松也是校友。隨著時代變遷,以及校舍附近住宅不多,這相信影響了收生人數。我對那里有許多美好的回憶,希望學校合并后能保留校名。”
一些學校非次“重組”
八所中學中,一些學校不是次經歷“重組”。巴特禮中學的合并對象——大智中學于1969年創辦,是大巴窯市鎮的所中學,并在2001年同培道中學與德新中學(當時英文名為Thomson Secondary)合并,三年后再與實廉中學(Upper Serangoon Secondary )合并。在幾輪合并中,大智中學的校名一直獲保留。
1965年創校的務樂中學也剛在三年前重組,與尚志中學(Chai Chee Secondary)合并后延用校名。后年起,它將同平儀中學合并,學生將搬到平儀中學的校舍。
平儀中學校友梁君勵(18歲)對合并消息不感到意外。她記得,學校各年級的班數不多,曾聽聞遲早會與同樣收生不多的務樂中學合并。她慶幸學弟學妹能繼續在校舍念書,因為平儀的設施相當齊全。
平儀中學的前身公立平儀學校是一所民辦學校,由村民在1930年集資創辦,1983年改名為平儀中學。學校去年慶祝30周年慶時,還邀請到教育部長王瑞杰為校園內的歷史走廊主持開幕。
錦林中學其實就是合并的產物,它于2007年成立,由錦茂中學和錦泰中學組成。
東林中學今年剛慶祝50周年,原名東林混合工藝中學。
法嘉中學則在今年慶祝20周年慶,它的合并對象勵進中學是在1968年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