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這個環境優越、文化繁榮的國度里,留學生們能夠從中學習到不同方面的文化知識。新加坡社會對他人宗教與種族予以尊重,充分體現了優雅國度應有的風范。不過,人們在小販中心用餐后杯盤狼藉的情景,卻使我國優雅程度大打折扣。
新加坡留學網訊:最新出爐的優雅程度調查顯示,本地社會優雅指數自去年跌至五年來最低紀錄后,今年稍微回升兩分,主要是更多人受到優雅對待、對他人有優雅表現及見證優雅行為。
新加坡行善運動秘書處(Singapore Kindness Movement Secretariat)昨天發表的報告顯示,本地今年的優雅指數(Graciousness Index)從去年的53分微升至55分(總分100),但仍比前年的61分低。
新加坡是針對優雅程度進行調查的國家,行善運動秘書處在六年前首次發起優雅指數調查,去年的指數暴跌,是五年來的最低水平。
這項在去年12月至今年1月間進行的調查,共訪問了1666名公眾,當中63%是新加坡公民、10%是永久居民,其余是外籍人士。調查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個人體驗、對優雅程度的認知以及整體評價。
指數增加最明顯的是在個人體驗方面,與去年相比,在過去半年內,認為受到優雅對待的受訪者從41%增至52%,對他人有優雅表現的受訪者則從62%上升至71%。另有62%見證了優雅行為,高出去年的53%。
在各種優雅行為中,公眾在尊重他人宗教與種族方面得分,平均數為6.6分,在感謝他人方面則獲得6.5分,其他做得不錯的優雅行為包括尊重他人隱私及讓座給需要者等。人們在用餐后進行清理的得分最低,只獲得4.8分。此外,在讓別人先下車方面和對外籍居民的態度也有待改善。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恩賜針對這份調查結果受詢時說:“新加坡人如今更意識到需要保持優雅,但是否有付諸行動則是另一回事。”
陳恩賜指出,國人在共用空間如地鐵站和巴士站、地鐵車廂和巴士內、公共道路、電動扶梯、電梯、無吸煙區及人行道上,所表現的行為還有待改進,如可讓路給他人或避免做沒有禮貌及令人討厭的舉動。
駕車者優雅指數比行人低
另一方面,近期頻頻發生的路霸事件,也讓人們對駕車者產生不良印象,駕車者的優雅指數比行人低四分,僅有53分。
網絡社交媒體的使用情況也是報告環節之一。調查發現,長時間使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受訪者,比那些不經常上網者更注重網絡禮儀。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對這個平臺更有歸屬感,也珍惜在網絡暢所欲言的自由,并不希望受到管制,所以更加注意網上言行。
每星期上網超過20個小時的受訪者中,55%認為有必要在網上保持優雅行為;每星期上網少過兩個小時者中,則只有25%認為如此。多達80%長時間上網者覺得有需要做更多網絡禮儀教育工作,僅57%不常使用者持這個看法。
吳晶瑩(28歲,社會企業家)認為,由于在網上看不到對方的反應,一些人會在沒有顧及他人感受的情況留下惡言,這樣的行為往往對別人造成嚴重傷害。
行善運動秘書長袁國棟博士說,人們難免意見各異,但重要的是如何去學習聆聽,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想法。
八成受訪者:
推廣行善文化先得教育下一代
約八成受訪者認為教育下一代是推廣行善文化的方式,但不到四成覺得父母有積極灌輸孩子品德價值觀。
針對社會該如何鼓勵人們行善,多數受訪者認為,最重要的是教導年輕人正確價值觀,但實際上,只有37%受訪者贊同本地的父母目前有這么做。
新加坡行善運動秘書長袁國棟博士在發表年度優雅程度調查的記者會上說,家長承認在孩子的品德教育方面做得不夠,這樣的自我檢討是好的,他們不應該把教育子女的責任推卸給學校。
為提醒父母行善的重要性,行善運動秘書處會定期分發通訊刊物給學生,當中一些作業需要與家長合作完成,例如一起幫助社會中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