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精英化教學的教育方針指引下,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的分流教學是新加坡教育體系中最亮麗的風景。也是多數(shù)赴新留學家庭選擇留學新加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這里新加坡留學網就帶大家詳細了解下新加坡的分流教學。
新加坡教育分流的時間為小學四年級結束、小六畢業(yè)和中學畢業(yè),共三次分流,成績差的逐步流到職業(yè)教育方向,成績好的逐步走向專業(yè)和學術方向。
小學為六年制,四年級有一次校級統(tǒng)考,作為次分流,即語言流。此次分流把學生分為三層:EM1、EM2、EM3,(后來EM1\EM2合并)逐級降低對語言學習的要求;第二次分流時間為小學升初中,按照PSLE考試成績分流,好的學生升入四年制的快捷班,差的讀五年的普通班。中學畢業(yè)后,成績的可以進初級學院,也就是按照A-Level標準設立的為大學本科入學準備的教育。有些中學是中學-初院一體化的,學生可以直接升初院而不需要O-Level考試。
更詳盡的可以參閱下面這張圖。
很多中國人無法接受這樣的分流,覺得把孩子從小就分等級,約束了孩子的未來發(fā)展。事實上并不是這樣的,在小學,隨著學生的成績的變動,EM1\EM2、EM3是可以變動的,在中學,即使是普通班的學生還是可以通過努力,報考O-level考上初院和理工學院的。2008年以后,有一些調整,小學五年級和六年級的英文、華文、數(shù)學和科學推出“普通水平”和“基礎水平”兩種不同程度,來取代原有的EM1、EM2合并源流以及EM3源流的分流制度。在這一新的制度下,學校按學生學習能力,分配學生在某科選讀“普通水平”或“基礎水平”的課程。這會增大學校教學上的壓力和管理上的復雜程度,但是對偏科學生來說,是非常合適的。
分班的目的是為了可以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都得到最適合的學習效率。如果你是一個教學工作者,了解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就會很容易理解這種分流的做法。小學分流的學生還是在同一個學校里,雖然班級不同,但是由同樣的老師授課,只是根據(jù)班級進度不同,老師授課的內容和課堂練習的難度也稍有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