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今社會科技的進步、文化的繁榮,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注重發展本國的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在新加坡留學熱潮的下,無疑研發科技也漸漸成為了人們所感興趣的高端領域。
新加坡第三第四顆衛星 自印度發射升空入軌
新加坡第三顆和第四顆國產人造衛星本周一從印度一個發射基地升空并進入軌道。兩顆分別名為VELOX-I和VELOX-PIII的小型人造衛星,是由南洋理工大學學生及研究員用三年的時間設計和建造。
兩顆衛星能同時進入太空,是因為重約4公斤的納米級(Nano)衛星VELOX-I發射時,裝載著如智能手機般大小,重量僅193克的皮可級(Pico)微型衛星VELOX-PIII。
兩個月后,VELOX-I將在太空中將VELOX-PIII釋放出來。兩顆衛星會以每秒7.5公里的速度在距離地面650公里太空運行至少一年,每天環繞地球15次,經過新加坡上空范圍四次。目前,南大相信是成功讓皮可衛星“乘搭”納米衛星“順風車”升空的大學。
新加坡留學網訊:南大分別在2011年和去年發射我國顆衛星X-SAT第二顆衛星VELOX-PII。
另一顆南大衛星VELOX-P將在今年底發射;另外兩顆南大衛星VELOX-II、VELOX-CI則預計明年底發射。加上新加坡國立大學及新科電子明年發射的兩顆衛星,新加坡明年將有九顆衛星環繞地球,其中七顆屬于南大。
為了監控自家衛星,南大昨天啟用新的衛星控制室。這個約105平方米的控制室,設有先進的衛星通訊及電腦系統,以及可同時監控七顆衛星的大型屏幕。
南大衛星研究所所長盧家順副教授昨天在記者會表示,VELOX-I是于星期一(6月30日)新加坡時間中午12時21分,從印度安德拉邦(Andhra Pradesh)達萬航天中心(Satish Dhawan Space Centre)的發射基地升空。
長34公分、寬10公分及高10公分的Velox-I衛星,進入軌道后一切系統運作正常。Velox-I將進行的任務包括對攝像感應晶片及環球定位感應器進行測試。
盧家順說,測試衛星的攝像感應晶片以及一個可伸展20公分的攝像鏡頭在太空環境運作的情況,是為了開發更好衛星攝像技術;測試環球定位感應器則是要累積經驗和知識,用于南大明年發射的氣象衛星VELOX-CI的研發。
Velox-I在兩個月后把VELOX-PIII釋放出來,兩顆衛星將互相“溝通”。盧家順說,南大這次“二合一”發射兩顆衛星并讓它們并行環繞地球,是要測試它們彼此能否有效互通信息,為將來采用“順風車”技術將數顆衛星送入太空,再協調它們同步執行任務的科技鋪路。
三年來共有60名南大學生參與Velox-I和VELOX-PIII的研發和建造。負責研發太陽能發電技術的博士生孫敬鈞(29歲)說:“衛星體積小的挑戰是,必須將各個系統集中裝置于極小的范圍,因此大家必須通力合作及協調!
盧家順指出,近年來的衛星研發趨向小型衛星,主要因為可降低發射成本,節省開發時間,方便學術人員進行衛星科技研究和測試。
一般而言,重量1.3公斤以下的人造衛星稱為皮可衛星;介于1.3公斤至50公斤的人造衛星稱為納米衛星;百多公斤的則稱為微型衛星。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南洋理工大學是新加坡政府建立的頂尖大學,1991年在原南洋大學校址“云南園”上建立,它的前身是1981年成立的南洋理工學院,更早的歷史可追溯到1955年由東南亞民間發動籌款運動而創辦起來的南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