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學生有很多機會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這些活動給學生提供了接觸社會和適應社會的機會,以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感。為培養年輕一代對社區的責任感,新加坡所有中小學與初級學院將推行清潔運動,由學生提供建議,并在校內與社區展開愛護環境的工作。清潔運動將是“德育在于行動”(Values-in-Action)的其中一環。
學生將扮演主導角色,由他們提出如何保持學校與社區清潔的建議,校方則從旁協助學生把點子化為行動,以可持續的方式在社區推展。
今年的教師研討會主題為價值觀教育,從小培養學生對社區歸屬感的重要性。在其中一所小學,學生分成六人一組,由小一至小六生組成,小六生當組長負責照顧組員,一起上街撿垃圾,確保鄰里清潔。學生在過程中也因此培養起領導能力。
新加坡學校位于鄰里,如果學校也能為鄰里盡一份力,讓居民看到學生對社區的貢獻,鄰里學校的形象也會由此改變。
要讓孩子成為關懷社會,貢獻社會的公民,他們須學會對公共空間,如校園與鄰里具有歸屬感與責任感……希望,學生能成為清潔運動的倡導者,能將責任與愛護環境的價值觀內化。
清潔運動的其他細節,教育部較遲時會公布,清潔運動預料將在今年下半年推出。目前,已有14所學校同新加坡公共衛生理事會,合作打造清潔的鄰里,其中一所學校是德明政府中學。學生會定期到蒙巴登惹蘭峇株(Jalan Batu)的小販中心,與加冷小販中心檢查廁所清潔、清理垃圾,并向小販宣導衛生知識等。
負責這項計劃的教師梁瑞苓在受訪時說,每個年級的學生會進行不一樣的清潔工作。例如,中一學生會到河道撿垃圾。她發現,學生參與幾次的活動后,更能體會愛護環境的意義,并會自動自發地進行清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