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雖然不敢說是世界上秀的,但卻絕對是世界上最辛苦的。書山學海是大多數中國學生的真實寫照,而十幾年的寒窗苦讀又使得學生們心力交瘁,身心俱疲。近年來,中國教育部雖說推出了一系列減負措施,卻遲遲不見成效,反倒使學生的負擔越減越重。于是不堪重負的學生們就有許多“另謀出路”選擇出國留學,而留學生中又以新加坡留學生居多。
新加坡留學網資深留學顧問丁老師表示,新加坡教學氛圍較為輕松,學生的負擔也遠遠輕于國內學生。
在新加坡,學校里每個課外活動小組或者社團,每星期至少活動一次,每次至少兩個小時。當然,大部分社團會都會有不止一次的活動。這些活動并不會過多地占用學生的在校時間。而學校也會在一星期中留出一兩天,盡可能少地安排學生的課程,從而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到課外活動中去參與和鍛煉。
另外,學校還經常組織一些社會公益活動,鼓勵學生參加。老師也會通情達理地為學生減負,適量地免除一些可有可無的練習。
在新加坡,學習是要求自覺的。
即使到了初級學院,每門學科的作業也保持在相對較少的水平上,往往一個章節的內容只有不到10個習題,而且老師也不會主動要求學生提交作業,并給予評分。所以,學習氣氛通常是輕松的、互動的。老師的角色,不是在身后不停地“鞭笞”學生,而只是當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幫助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
家長對孩子的成績也會根據其他方面的表現有相對客觀的分析。在家長覺得必要的情況下,他們也會為自己的孩子聘請家教,即便是這樣,學生也不會出現“一天一本參考書”這種驚人的情況。
學生眼中的“學習”,并不單單是漂亮的成績。在課堂以外,他們往往會去查找自己感興趣的學科資料和書籍,了解更多的知識。
表面看來,有些人一天也學習很長時間,可那些都是他們自己的意愿。學的內容也不光是考試中的ABCD。
反過來看看中國的學生:“學習就是做題,你做一萬道題,高考也就萬變不離其宗了。”這就是中國教師的至理名言。
而新加坡的老師總是告訴他們:做題要講究理解,一個類型的題,只要做幾道,能深入理解了就好。
難道就沒有新加坡人是靠不斷地做題,從而取得好成績的嗎?當然有,可是即便是那樣,大部分也是出于自愿。自覺自愿又何來“負擔”可言呢?當他們感到壓力和負擔重時,他們也能及時調整,給自己適當的“喘氣”的時間,因為沒有人會因此責備他們,或是說,他們也不會因為少做幾道題,錯過了考卷中的一模一樣的試題而自責。
當然,在新加坡,老師和家長也很注重成績。到了考試前夕,老師也會發各種各樣的考試卷給學生,基本上都是其他學校的試題或者本
校前幾年的試題。且不說“臨陣磨槍,不快也光”,畢竟做些題能夠找出學習中的不足和盲點,一知半解的也會在考驗下露出狐貍尾巴。讓學生做幾套試卷,可以幫助學生自我檢查和補缺。這是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過程。
但是,新加坡老師絕不會強迫你,倒是常常提醒學生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和能力,適量地、有選擇地練習。而且,老師基本上也不會對試卷進行評析。除非你被“絆”住的時候,他們才會伸出援助之手。
在中學畢業來臨,“O Level”普通水準考試前,每個學科的老師都會發給學生大概七至八份試題。而老師還會把自己覺得有幫助的題目勾劃下來讓學生練習,其余的有很多是在大家的討論中共同完成的。這樣相互幫助,拾遺補缺,效率更高他們既學到了知識,了解了出題的類型和套路,又不會有負擔陡增的感覺,真可謂是“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