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國內的許多學生和家長都已習慣了中國學校的書山題海備考戰術了,甚至的有時候作業少了學生反而會納悶,題目簡單了家長也會埋怨。
這里新加坡留學網就為大家盤點下中國學生的學習任務:以高中生為例,一個重點高中的高三學生,平均兩天要做一套考卷,一年做上百套;每天平均學習超過12個小時,連新聞聯播都是“聽”的。而這些學生花費如此時間,精力追求的卻只是那薄薄的一紙文憑。
不知大家是否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女孩子非常刻苦地奮斗了三年,考上了名牌大學。當她把自己高中的習題和考卷賣掉的那一刻,她傷心地哭了:“我三年的努力只值19元嗎?”當然,等待她的可能是光明的前程,可是這一追求光明的過程是不是過于艱難,付出的是不是過于沉重了?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華人的傳統觀念。在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這種想法也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是,新加坡人對“龍鳳”的定義和國內的不一樣。
中國的父母,把考上好的大學,從而能找到好的工作、步入仕途,或者能賺到足夠多的錢,作為成為“龍鳳”的標準。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學生勢必得寒窗12年,而且要比大多數人更加勤奮、努力和堅持不懈,同時也就承受了較為沉重的學業負擔。一個家庭如此,一百個、一萬個家庭還是如此。
而在新加坡,父母雖然也希望孩子能讀好書,但是他們也經常鼓勵自己的兒女:“條條道路通羅馬”,并不一定要吊死在“上名牌大學,拿碩士、博士學位”這一條路上。事實上,很多人都鼓勵自己的兒女,從小要培養自己感興趣的學科或者專長,憑著自己的熱情去發展;在注重學業的同時,也注重對自己能力的鍛煉。
很多家長都一再強調:每個人生下來時,上帝都賜予了他們不同的能力,而他們的成長也是獨一無二的。雖然聽起來有些宿命和宗教的味道,但從中不難看到他們不同的觀念和想法,還有對待自己孩子成長“順其自然”的態度。
在新加坡教育體制中,特別強調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從小學開始,學生就被融入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中去,使他們各方面的智能都得到培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興趣,而不去過多地苛求學習成績。
新加坡留學網資深留學顧問金老師表示,新加坡學生中,很少有不會樂器的,有一半以上的人學習過美術和繪畫,還有的對一些體育項目有一技之長。
令她感觸更深的是,在萊佛士初級學院里的一個學生,非常喜歡搖滾,在教室里也經常會擺弄他的電吉他。
而當金老師問他:“你父母會支持你嗎?”
他很自豪地回答:“會!他們經常帶我去看一些專業表演。”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新加坡人對“人才”的理解,他們強調培養孩子自己的興趣。他們認為,好的學習成績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不能因為學習負擔,從而抑制了自己在其他方面的發展和鍛煉。
當然,家長們還是盡可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類拔萃,在各方面都成為佼佼者,所以有時學生的負擔也重。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些負擔不完全來自書本的學習。大量的書本以外的“負擔”,使學生能夠很好地意識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和自己將來的發展方向。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任何地方都是人之常情,其方法卻有不同選擇。這一點上或許新加坡家長與學校的引發疏導要比國內強加于學生的繁重負擔更適合于學生的成材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