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責任感,是超越自身利益對于整個社會的一種關心,一種奉獻精神。而社會責任感對于一個國家甚至是全人類的意義與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為只有當人們不再只注重個人利益,而是學會“關愛他人,奉獻自我”時,國家才得以發展,人類才得以進步。因此,對于國家的未來,從小培養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是非常關鍵的。
接下來新加坡留學網就為大家對比下中新兩國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情況:
一、中國
在在大部分中國學生的印象中,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似乎是通過小學的思想品德、中學的政治課程,來灌輸“關愛他人,奉獻自我”這樣的意識的。
然而過多地停留于書面教育,是無法讓中小學生深刻地理解為何要“關愛他人,奉獻自我”的,更不要奢望他們能自發地將這樣的口號實踐到生活中去。
小的時候,老師總是號召我們幫助邊遠山區的孩子們,也深刻地記得希望工程宣傳廣告上的那雙渴望求知的大眼睛。可是, 那些孩子由于沒有親眼見到,并沒有對我們造成如同當時在作文里描述的那種震撼。
而拿出自己的零花錢,捐出自己淘汰的文具和小人書,也只是為了得到老師和父母的稱贊,并非出于發自內心地想幫助和我們一樣享有同等接受教育權利的孩子們。
二、新加坡
在新加坡,對于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除了在中小學的社會公民教育課中灌輸,更是強烈鼓勵、提倡孩子們從小就積極投身于社區服務中去,通俗一些,也就是做義工。
為了促使每一位新加坡公民從小就履行社會義務,新加坡教育部甚至硬性規定了每位學生每年要參加義工的時數,而且還要逐年增加,并記入學生個人檔案,作為升學、求職的重要考評依據。
也許有人會質疑:新加坡這種強制性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太不科學,太不民主了?然而,它的確在很大程度上達到了它的初始目的;盡管的確存在有一部分人每年在怨聲載道地湊完時數后不再有所行動,然而,更多的學生每年服務社區的時數都遠遠超出了規定的范圍,而且他們多是自發地抽出課余時間去為社區服務的。
從幼兒園小朋友,到中小學生,到青年們,再到中年人,對于這里的人們來說,“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精神早已深深地融入了他們的血液。不論是在國家圖書館、老人院,還是兒童中心,總是可以看到不同年齡層次的志愿者的身影。這些義工們并不是隨個人心情想去就去的,而是長期地、有規律地去某一個中心服務,這需要的不僅僅是奉獻他人的精神,更需要長期的毅力。
當然,新加坡政府在強調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之外,也開展各式各樣的社區服務活動,或者說是讓人們體驗到不同形式的社區服務。比如各種民間慈善機構的街頭籌款,慈善義賣活動,逢年過節為孤寡老人準備的晚會,創辦老人院、兒童中心、殘障兒童學校等,當然也包括在各學校中建立的義工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