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學校始終堅持道德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重視教學與實踐的統一,認為一個德盲遠比一個文盲對社會更具負面效應。
為了彌補課堂公民道德教育課程在時間和方法上的不足,避免出現理論與實踐脫離的局面,學校會為學生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公益勞動,并提供各類職業模擬培訓和生活指導,以此來拓展公民道德教育的空間,提高公民道德教育的實際效果。
中學階段,新加坡教育部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學生每年至少要完成6個小時的公益勞動,參與活動的學生能獲得相應的分數,并計入課外活動紀錄。這里新加坡留學網就以新加坡莎頓國際學院的社區參與課程為例帶大家具體了解下:
莎頓社區參與課程(CIP)鼓勵學生尋找社區參與機會,通過個人自愿服務經驗為社會作出改變。學生們不斷地受到此類有意義的社區慈善活動的鼓舞,并因此感動。這推動了跨文化的團結,使得他們能夠不分民族充分貢獻社會。莎頓學生所參加的活動具體有以下這些:
1.食物發放
學生們向 Bukit Merah 社區內有需要的老年人以及月收入低于1500新元的家庭伸出援助之手,發放食品和消費券。
2.警方合作
學生們與鄰里警察部門在犯罪預防方面密切合作,并參加了Marina Bay鄰里警局的開幕式。
3.Flag Day
莎頓國際學院學生組織 (SCISO) 的學生們通過報名參加Flag Day以為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籌集資金進行募捐。
4.中國新年慶典
學生志愿者參與的Radin Mas社區俱樂部活動,并協助長者和需要幫助的人員。
為了協助教育部開展學生公益活動,新加坡國立圖書館以及社會上很多協會與老人院都設立了專門部門著手學生公益活動的組織籌劃,幫助學生參與形式多樣的社區公益活動。這些活動除了募捐以外,還有相當多的文體活動、睦鄰活動、清潔活動、植樹活動、尊老敬賢活動,等等。
這些道德教育實踐活動之所以能夠得以順利開展,與整個社會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