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教外教育新加坡留學網介紹歌德學院過去輾轉在多個購物中心租用場地,但今后20年它將以尼路為家,與本地社團會館為鄰。新的歌德學院大樓共四層樓,建筑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
武吉巴梳這條歷史悠久的“會館街”,最近出現一棟充滿德國風味的漂亮建筑,原來是歌德學院來此安家。據了解,歌德學院今后20年都會以尼路門牌136為家。
外交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高級政務次長陳振泉昨天出席歌德學院的開幕禮時,形容這是東西方文化的又一次交匯。他說,以弘揚德國文化為己任的歌德學院入駐本地華人心臟地帶牛車水,顯得特別有意義。
他相信德國文化中的語言、音樂、哲學等,將能豐富該區的文化色彩,增添魅力,而這也凸顯了新加坡作為多元文化中心的特點。
昨天和陳振泉一起為歌德學院一起主持開幕儀式的還有德國外交部政務部長瑪麗亞·波莫博士(Dr Maria Bohmer)。
陳振泉說,歌德學院擴充場地,除了顯示其成功,也反映了新加坡與德國正不斷擴展和加深彼此的雙邊關系。1985年時,新德關系主要局限于貿易的狹窄范圍,當時的雙邊貿易額是77億元。時至今日,德國已成為新加坡最大的歐盟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高達209億元。
據了解,德國政府為歌德學院長期租下尼路的這個新地點,并花了半年時間重建和裝修有關建筑。這棟四層樓建筑的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那里過去是一間訓練酒店員工的私校。
新的歌德學院面對達士嶺組屋(Pinnacles@Duxton),與多家會館、社團為鄰。怡和軒俱樂部、湘靈音樂社、永定會館、晉江會館、廈門公會等都在它附近。
陳振泉認為歌德學院搬到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保留區,顯示它有意與本地文化建立更密切關系。
他說:“歌德學院一直對本地的文化藝術生態做出貢獻,多年來主辦過不少展覽、電影節、音樂會等。它在幫助本地的7000名德國人與家鄉維持聯系的同時,也讓新加坡人有機會窺視德國的豐富文化與歷史,這是一種雙贏的公式!
德國大使館負責文化事務的一等秘書弗文勒(Christin Furtwangler)說,歌德學院搬到武吉巴梳的新址,肯定能提高其“可見度”,讓更多人知道歌德學院的存在。
她說:“這是歌德學院次有自己的一個家,下來還會在樓下開設咖啡廳,人們不僅能在那里學習德文,還能在那里聚會,認識德國文化。”她認為國與國之間交往,除了政治和經濟,文化也非常重要。
本地越來越多人學德文
歌德學院是在1978年入駐我國,曾在我國多個購物中心租用場地,最早是在遠東購物中心,后來也曾搬入新加坡購物中心、芬禮遜埔等。搬到目前的新址前,它是在溫斯蘭大廈2座五樓。
歌德學院目前在92個國家設有150多家學院,學院主要開辦德文課,它的客戶之一是新加坡航空公司的空服人員。
新加坡歌德學院的語文課程主任安雅·蓋瑟(Anja Geissel)說,學院在2013年總共開辦了275個德文班,學生人數達3355人。
如果和2012年的數字比較,本地學德文的人數有增加趨勢,歌德學院在2012年只開辦了245個德文班,學生人數是296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