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因畢業專題作業而需要向父母了解他們的一些成長事跡,陳慧詩還不知道父母小時候曾住過甘榜。基于對父母成長年代的生活面貌感興趣,南洋理工大學傳播與信息學院四年級學生陳慧詩(22歲)和三名同學去年在決定畢業專題作業的題目時,決定發起“Avenue 1960”運動,希望促進年輕人對1960至1980年代本地生活面貌的興趣。
新加坡留學網了解:這四名女生在展開這項運動后,向600名年紀介于17歲至25歲的青年了解他們對上一代人生活的看法。調查結果顯示,85.6%的受訪者認同了解本地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但僅有15.0%的受訪者有興趣主動搜尋關于本地文化遺產的資訊。
此外,她們進行街頭調查時也發現,許多較年長的受訪者都有許多生活趣事分享,但他們甚少跟孩子提起這些故事。組員之一的陳慧萍(22歲)說:“他們都覺得孩子不會對自己的童年感興趣。孩子不曾問起,他們也就不提。”
因此,組員許馨月(22歲)更堅信發起這項運動的意義,并計劃分三個階段推展。她說:“新加坡變得太快,很多以前的建筑和生活習俗都消失了。若我們對上一代人的生活一問三不知,以后我們的孩子恐怕會笑我們無知。上世紀60至80年代不只是我們父母的青春歲月,也是我國的建國時期。我們父母都經歷過那個時代,自然成為讓我們認識那個年代最直接和個人的管道。”
從訪問父母開始
著手收集資料
為了引起年輕人的興趣,這四名女生自去年六月開始進行研究、篩選展出內容。她們首先訪問了自己的父母和一些在網上分享兒時回憶的博客,再到圖書館、博物館和國家檔案館搜尋當年人們生活的細節和照片。他們隨后把研究成果發表到特別為這項運動設立的網站。
第二階段的工作則包括到本地四所高等學府舉行巡回路展活動,向大學生和理工學院學生展示1960年代至1980年代的生活面貌。展出內容包括當時的甘榜生活、交通、三個“世界”(快樂世界、新世界和大世界)和傳統游戲。
她們將在本月19日至23日在藝術之家舉行展覽及以“何謂甘榜精神”為主題的論壇。